新的發文轉移至此

感謝
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LvHtLIKAFRP1WCmDGrDCnW0-/


redhat18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近日打開電視充斥轉骨方帶狀節目,提出我對此看法

第一,基因決定百分七十,由父母身高推算出合理目標。

第二,轉骨方必須因個人體質寒熱虛實不同而有所差異,固定成方只適用某些人。一定要油合格經驗醫師看診把關。

第三,補腎非萬能,現代人燥熱的多、食積的多、受寒的也不少。

第四,藥物一半;生活一半。除了服藥以外,配合刺肌骨頭生長運動與充足睡眠(生長激素夜間分泌多)。

redhat18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患者約莫五十歲女性,過去病史心臟病置放支架,嚴重高血壓(180/100)
主訴全身無力、喘促、惡寒、身著重衣,曾入院治療診斷為泌尿道感染,注射過抗生素。心電圖、超音波血液檢查正常,數日後細菌培養無菌落,上述症狀無改善出院後至中醫科就診。
外觀面色潮紅、精神倦怠、觸診四末熱、胸腹熱、體溫正常、左脈斷續微細右脈大、幾經思考忽然想到傷寒論中病人身大熱,反欲近衣,熱在皮膚寒在骨髓,此為真熱假寒,方向考慮為戴陽或格陽。四末胸復熱應為格陽,但張老師經驗白通湯加減治療嚴重高血壓,所以最後處以白通湯加減,附子2.5錢、乾薑2.5錢、蔥5枝、五味子、龍骨、牡蠣、人參、麥冬.....等。
患者回診後四末熱退,喘促惡寒減少,可見方向正確,對症附子乾薑可以退熱,無疑後便將附子及乾薑劑量提高到3錢,這真是個寶貴的經驗,與同道分享。


redhat18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女性,約五十歲,青光眼,主訴雙眼脹痛,見彩光,視物模糊。

望:體態微瘦。

聞:無異常發現。

問:青光眼病史多年,雙眼脹痛,見彩光,眼壓高,約右眼25,左眼20,偶酸澀淚流,打噴嚏流鼻水,食慾可,二便平。無心下不舒,頭暈等症

切:左關脈沉緊。按之9以下有收縮感,浮取無。

redhat18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60歲,女性患者,高血壓病史多年(西藥控制),主訴頭暈、失眠、頭痛

望:面色紅,舌淡苔白

聞:無異常發現

問:頭暈頭痛,全頭痛,悶脹感,頭暈起身易作,眠差難以入睡,精神差,遺尿小便清數,夜尿,食慾可,大便平

切:寸浮空脈

redhat18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好熱鬧的登山口 出發了

P1020464.JPG 

一路陡上,低頭不語,鳳山年近七十阿伯未曾休息,有展望了

P1020468.JPG 

到達鞍部費時約五十分,可見許多人工設施,欠自然

redhat18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Jul 07 Tue 2009 06:55
  • 各半

中醫是根本治療,這個根到底斷不斷?-->斷根少,反覆的多!

病到底會不會完全好?-->老師說只有麻疹會好!

只靠藥物治療夠嗎?-->肯定不夠!

老中醫說:中醫看病一人一半,藥物靠醫生,生活習慣靠自己。

許多疾病的發生都跟生活習慣、情緒、壓力脫不了關係,這部分只得靠你自己。

redhat18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近年來週休二日加上登山團體倡導,國人登山旅遊風氣興盛,高山美景令人心神嚮往,但是行前準備充足是第一要務。要提醒的是,應學習輕鬆登山而非氣力耗盡,以免傷身,甚至喪命。

輕鬆登高除了平日體能訓練,加強登山的基本知識,請專業嚮導帶領外,準備一些藥物也是必須的,以下有幾個中藥處方可供參考,但最好還是要請教醫師,由合格中醫師診斷開立,才能確保安全。

首先登高負重常常會大量出汗,中醫稱為汗出傷津,津傷了,就會耗氣,氣不足,人便會感覺疲倦,此時補充津液為第一要務,津液充足,就生氣力。

除了補充足夠的水分外,還可服用中藥生脈散,其組成為人參、麥門冬、五味子,功用為補氣斂汗、養陰生津,古代醫家李東垣曾說:「夏月常服生脈散,令人氣力湧出。」現代研究已證實,可以增加心輸出率,提昇心功能,此方為中國解放軍登高作戰訓練必備藥物。

此外,津液不足往往會有便秘問題,此時益胃湯加減微量潤下藥物便可派上用場,此方可補充津液,促進腸胃功能蠕動,津液足,大便自然而下。

redhat18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常聽到患者說,早起時腳踏地板會劇痛,活動約莫半小時後疼痛緩解,但過度活動後又會劇痛。疼痛部位大多在腳踝內側且輕度腫脹,這是足底筋膜炎常見症狀。

 

疼痛過後,若患者不以為意,忽略其嚴重性,可能導致長期發炎腫脹,足底筋膜鈣化而寸步難行。足部不正常受力的可能原因包括久站久行、運動傷害、體重過重、蹠骨與楔骨之間錯位、跟骨骨刺等。

 

治療方法急性期遵守「PRICE」原則,P是保護、R是休息、I是冰敷、C包紮適度壓迫、E是腳抬高。針灸治療足底筋膜炎有健保給付,針刺遠端穴位,如陰陵泉、陽陵泉、太溪等穴位、加上高頻電針,可緩解傷者疼痛;慢性期可熱敷並針刺痛處,即中醫所謂的阿是穴,並配合大拇指伸張或鍛鍊足跟肌肉等復健運動。

redhat18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基本資料:

女性,年約40歲,主訴頭暈痛,腹脹滿,頸項強

中醫四診

望:面色紅潤,體態豐腴

聞:語音高亢,舌淡紅苔白

redhat18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